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是落實國有企業改革“1+N”政策體系和頂層設計的具體施工圖,也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項國企改革重大舉措的再深化。做好這項工作,對做強做優做大國有經濟,增強國有企業活力、提高效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國家能源集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黨中央對深化國企改革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扎實推進改革三年行動,實現了規模實力明顯提升,發展活力持續增強,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助力綜合國力增強作出了重要貢獻。國家能源之聲推出“改革這三年”系列報道,回顧集團公司不斷向縱深推進改革的生動實踐,彰顯在深化改革中涉險灘、“啃硬骨頭”的勇氣與擔當,以優異的改革成績單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本期特推出《科技之手打造能源金飯碗》。
國家能源集團擁有煤炭、電力、運輸、化工等全產業鏈業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煤炭公司、火電公司、風電公司和煤制油化工公司?!按髧仄鳌?,這是公眾對國家能源集團的初步印象。
作為大型能源央企、推動能源革命的排頭兵,翻開國家能源集團科技創新圖譜,煤基能源原創技術成果耀眼:
——全球唯一一家同時掌握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和煤間接液化兩種煤制油核心技術的企業,成功建設運營世界首套、全球唯一的百萬噸級煤直接制油項目和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400萬噸級煤間接制油項目示范工程;
——建成世界首套8.8米超大采高智能工作面、國內首個數字礦山示范礦井和世界首座智能煤礦地面集中控制中心,引領了煤炭智能開發的方向;
——首創燃煤發電污染物超低排放技術,并上升為國家規范,自主研發的電站分散控制系統(DCS)打破國外壟斷,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
——全面掌握了測風選址、裝備設計與制造、建設及運維等風電全產業鏈關鍵技術,技術整體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成功研究智能駕駛萬噸重載列車技術,是我國現行萬噸重載列車控制領域的一次技術革命,標志著我國在貨運重載列車控制領域已走在世界鐵路發展的前沿;
……
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的涌現,印證了國家能源集團大力實施“支撐一流企業創建、引領行業科技進步、服務科技強國建設、領先全球能源科技”的科技創新新戰略,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和產學研聯合攻關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從未知走向現實,從現實走向下一個未知,為深入踐行科技強國戰略和“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國家能源集團步伐鏗鏘。國家能源人用科技之手打造能源金飯碗,堅決扛起能源央企的使命擔當。
筑巢——健全科技創新體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能源發展作出重要指示,為我國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2017年國家能源集團重組以來,牢記能源供應壓艙石、能源革命排頭兵、科技強國主力軍的使命擔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立足支撐世界一流企業建設、引領行業科技進步、服務科技強國戰略、領先全球能源科技的科技創新戰略,構建起完整的科技創新體系。
先后出臺了《“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創技術一流專項方案》以及《中共國家能源集團黨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期科技創新工作的決定》,聚焦科技攻關、價值創造、能力提升和保障措施,提出了十八項科技創新工作舉措。研究制修訂了《科技項目研發單位選擇管理辦法》《研發平臺管理辦法》等專項制度,形成以《科技工作管理規定》為統領、17項專項管理制度為支撐的國家能源集團科技創新制度體系。
調整充實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煤炭、火電(環保)、化工、運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智能化6個專業委員會;研究成立了標準化委員會,下設煤炭、火電、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運輸、化工、安全環保和信息專標委,提高了科技咨詢與決策支持能力。
推進“1+2+3+N”科研體系改革。堅持做精一個智庫(技經院)、做強2個前沿技術研究院(低碳院、新能源院)、做實3個專業研究院(電力、運輸、化工研究院)、做優N個科研平臺(12家國家級平臺、4家院士專家工作站、11家博士后工作站、7家協同創新中心、4家創新戰略聯盟),做專產業服務公司(科環集團和聯合動力),創新鏈和產業鏈實現了深度融合。
在國家能源集團現有的12家國家級研發平臺中,“煤炭開采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低碳靈活燃煤發電國家重點實驗室”進入國資委第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推薦名單。
國家能源集團還不斷拓展開放合作“朋友圈”。針對重點研發領域,與國內多家知名院所聯合相繼成立了7家協同創新中心,協同創新中心視同內部研發單位,開展定期性的密切交流合作。
引智——優化科技創新激勵
國家能源集團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在健全體制、搭建研發平臺上下功夫的同時,還把引才引智作為提升科技能力的又一重要抓手。先后與安徽理工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高校簽訂了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協議。
國家能源集團科技創新領域,培養人、尊重人、激勵人、成就人,不僅有濃厚的氛圍,更有科學的制度辦法。2019年,集團公司修訂印發《科學技術獎勵辦法》;2021年,黨組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期科技創新工作的決定》。
辦法和決定中對科技創新領域的成果貢獻獎勵作了明確規定:對重大關鍵技術攻關成果給予200萬元獎勵(每年不超過3項);對牽頭完成國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的研發團隊獎勵50萬元;牽頭完成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并獲得優秀的研發團隊獎勵50萬元,順利通過的獎勵30萬元……
按照“典型引路、試點先行”的思路,國家能源集團選取科技任務重、市場化程度高、改革意愿強的科環集團作為試點單位開展分紅激勵探索,將研發投入、申請發明專利、科技成果轉化納入專項業績考核指標。2020年以來,對一線科技研發人員占激勵總數的79%,充分體現了向核心骨干人才傾斜的導向。
為了實現對科技人才的激勵長效化、制度化,國家能源集團成立中長期激勵工作領導小組,不定期召開中長期激勵工作推進會,全面部署擴面推進中長期激勵工作。在綜合考慮企業規模、市場化程度和發展前景等因素后,集團公司針對8家上市公司和27家科技型企業全面統籌制定中長期激勵計劃,從頂層設計入手做好中長期激勵工作謀劃。
為了讓軟實力變成硬動力,在重視中長期激勵的同時,國家能源集團還建立了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考核機制,將成果轉化工作納入對子分公司的年度考核,科技型企業、生產型子分公司承接集團內技術應用,以及自身成果應用到其他單位的,在考核中給予適當加分。
蓄力——錨定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科技創新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端好能源的飯碗,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團,科技創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發展動力。
“十四五”期間,國家能源集團在服務國家能源安全新戰略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大背景下,持續致力于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現代能源體系,引領行業發展,為創建世界一流企業提供戰略引領和科技支撐。
聚焦煤炭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圍繞煤炭綠色智能開發、煤炭靈活智能高效發電、煤化工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高水平建設煤基能源原創技術策源地等主要任務,國家能源集團將持續推進新能源技術研發,在引領我國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積極探索干熱巖發電等穩定型可再生能源技術方面再做貢獻。
以推進“1+2+3+N”科研體系改革為突破口,進一步拓展高水平協同創新,充分發揮現有6個協同創新中心作用,圍繞智能重載鐵路、儲能、CCUS等領域謀劃建立特色鮮明的協同創新中心,以國家攻關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為平臺,加強與高??蒲性核膮f同攻關、不斷增加科技基金投資,孵化一大批前沿性成果。
圍繞化石能源清潔化、清潔能源規?;?、能源系統智能化等方向精準引進一批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建設一批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在重大科技研發項目和示范工程中培養人才,實現建成一個項目、造就多個領軍人才、培育多個創新團隊、培養一大批科研骨干的目標。
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國家能源集團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奮力開創科技創新工作新局面,以一流科技創新支撐和引領世界一流能源企業建設。